9.28更新
放几个知友的评论,其实写标题时确实没考虑到,但没一会就发现了,哈哈哈哈哈哈!确实标题是故意保留的,两个赫本都是非常著名优秀的演员,奥黛丽赫本因罗马假日更多被我们熟知,但我想说,凯瑟琳赫本在我心中分量更重些。
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好莱坞一些以中国为主题的电影,常常会因为“妖魔化”中国人,而备受争议,而皮哥今天推荐的这部拍摄于1944年的好莱坞大片,是个例外。
——前言9月4日,刘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就要在海外网播了。
作为首位迪士尼公主,刘亦菲此次出演”花木兰“一角可谓广受关注,出尽了风头。
但就影片本身来说,《花木兰》由于涉及剧情魔改、造型和选角丑化中国人等问题备受批评。
实际上,有许多中国传统题材到了美国影视公司手里,往往会被改得面目全非。即使表层看上去还不错,但其中的关键内核早已经被替换成了美式精神。
例如《功夫熊猫》、《摘金奇缘》等,当国人在狂欢中不知所以时,实际上早已被政治正确编码化。
好莱坞正在用电影的魔力,把美国梦变成全球梦。
这种行为用传播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文化挪移”:
强势文化从弱势文化中获取元素挪为己用,却对这些文化元素真正的内涵和创造了这些文化元素的人群都毫不关心,盗取了别人的东西冠以自己的内核。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部“神片”要高级得多。
《龙种》
这部美国电影(没错,就是美国电影),上映于1944年,这个时候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呢。
虽导演是美国人,演员是美国人,台词是英语,但场景、服装和故事,包括主题和内核,妥妥的都是中国味。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部电影提名了第1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摄影”两个奖项。
这也就是说,在抗战还未结束的时候,它就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和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节气和傲骨,同时也拍出了这场“不正义”的战争给中国百姓所造成的巨大伤害。
不仅如此,《龙种》的女主角是被称为“好莱坞常青树”的凯瑟琳·赫本,一个获得过12次奥斯卡影后提名和四次摘得奥斯卡影后桂冠的女人。
美国电影学会曾评价她为: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女演员。
赫本在《龙种》中饰演的是一位名叫小玉的农村女子,她是谭家的儿媳妇,同时也是一位进步女青年。
影片背景是上世纪30年代末的中国农村。
原本平静祥和的村子里住着一户谭姓人家,这家人口众多:有谭凌老两口,谭凌的老母亲、一个女儿三个儿子,以及女婿、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媳妇,大大小小的孙子孙女若干……
这是中国传统说法中标准的“四世同堂”。
起初,这一大家子虽然也有小打小闹磕磕碰碰,但总体上还是相亲相爱的。
这种和睦呢,也不乏一些在我们今天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比如老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男人才是一家之主,女人只要在家里做饭做家务生孩子养孩子就好。
女人不听话怎么办?打啊,女人不打不老实。
但赫本饰演的小玉偏偏不吃这一套,身为进步女青年的她,总是在学识字、看书、和听大学生们组织的各种集会,一有机会就往外跑,因此被公公婆婆各种吐槽。
不得不说,赫本不愧是好莱坞影后,演起中国农村妇女来也是有模有样,深得精髓。
当年她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曾经翻阅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资料,为了形象上更像中国妇女,她还硬生生将自己的双眼皮贴成了单眼皮。
当大学生在村里演讲,说日本军队已经打进了中国时,台下的小玉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站起来说自己会投身战争的人。
而老谭呢,这个老农民听到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但日本军人连鬼都不如,他们才不管你做没做亏心事,想打就打了。
果然,没过多久,战争就蔓延到了老谭家门口,这里就出现了人们面对战争的三种态度:
小玉,以及经她点拨过后开窍的老二,两人代表着处于中国新旧交替时代中的进步青年思想(请用康辉的语气读):
中国老百姓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
谈,大门敞开。
打,奉陪到底!
经历了五千多年风风雨雨的中华民族,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没什么大不了的!
第二种是传统小农思想代表者老谭的思想:
我不逃!我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就得在这里过一辈子!
我爱我的土地,爱土地不就是爱国吗?我死也要死在这块地上。
第三种是有着“商人重利轻离别”和“商业无民族无国界”思想的老谭女婿吴连。
他是个小店主,日军进城时,他瞄准了商机卖起了日货。
卖日货的时候,上街游行的学生砸了他的店。
那时他觉得自己没错,实际上他从来都觉得自己没错,他还觉得大学生比日本军人坏多了。
做坏事的不是他,杀人的也不是他,他不过是做了点小生意,不过是想活命,想活得好一点,有错吗?
所以他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后来,识时务的吴连当了汉奸。
这种就是捂住了眼睛还说外面没有流血,想让他睁开眼睛他又不愿意,俗称装瞎。
影片的整个过程,其实是以小玉代表的第一种人的思想与剩下两种人的思想之间的斗争,以小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是片子想要宣扬的主题。
但斗争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容易的,往往要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
一开始,老谭不愿意走,但现实逼得他不得不走。
先是年迈的老母亲被日军奸杀,后是大儿媳妇被奸杀,接着又是几个孙子孙女相继饿死病死。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还把老两口抓去种粮食,收成之后要如数上交。那老百姓怎么活?
靠身上的脂肪活吧!
其实很多普通百姓身上都有这种性格,那就是怕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不愿意挪窝,宁愿在自己的土地上养活小鬼子偷东西吃,也不愿意离开。
但鬼子都骑到头上拉屎了,忍不了了。
老谭终于在小玉和三个儿子的劝说下,烧掉了房屋和农田,离开了。
而小玉的儿子,那个在传统思想与新思想的碰撞下被养育出来的孩子,则是真正的龙种。
他身上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也有新时代下孕育的思想,新与旧不是对抗,而是交融和升华。
《龙种》作为美国主流大电影厂、主流导演和当红明星拍摄的好莱坞电影,算得上是有史以来最为公正地描绘了中国的精神风貌的电影,没有抹黑也没有造谣。
影片非常追求真实感。
剧组用了两年时间在加利福尼亚州搭建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的村庄,可以说是高度还原,毫无违和感。
制片方在离洛杉矶三十六英里的圣费尔南多山谷里的卡拉巴萨斯,建立起方圆一百二十英亩的农庄,五十英亩山坡都改建成梯田;十二英寸的管道铺了一英里多长,以便用五百万加仑的水把这地区淹掉。
就连游行时的标语也是用了心的:
有趣的是,当时道具组并没有买到中国农村的“土狗”,只能用一条当时还没有引进中国的雪纳瑞代替了。
除了布景,片中的演员们,除了长相,姿态动作完完全全是中国味。
插秧、拉牛、耕田。
老太太想把饭嚼嚼喂给小孙子,小玉立马阻止了,说不要这样,这是老观念,不卫生。
汉奸肥头大耳,一副汉奸样。
不仅是主演,就连片中一闪而过的群演头发都给染成了黑色的了,可以说是相当细致了。
中国剧组要是有这份认真劲儿,也不至于总是被发现各种荒唐的Bug。
除了细节的高度还原之外,片中还有很多彩蛋:
比如:《龙种》选用了英文版的《义勇军进行曲》做主题曲,而这个时候距离《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国国歌还有好多年呢。
再比如:片中出现的那个工人们拖着机器经过谭家所在村口的场景,正暗示着淞沪会战的失败。此时华北、华中大部分地区已经沦陷,国民政府将重要工厂迁移到了西南,试图保留实力。
好莱坞出品的中国抗日片能拍得如此真实,除了主创用心,也离不开一个女人和她的作品。
影片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同名原著小说《龙种》。
作为一位美国作家、女权活动家,赛珍珠在中国镇江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她在中国生活了将近40年,中文是她的“第一语言”,而镇江,则是她的“中国故乡”。
赛珍珠在中国经历过战乱和饥荒,她熟悉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后来甚至加入了中国国籍。
她热爱中国,说:“中国人民太善良,中国土地太美丽。”
1942年,赛珍珠最后一次来到中国,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而收集素材整理资料,进行深入宣传。
也就是在这一年,她写出了《龙种》。
《龙种》里的情节,有许多正是她从报纸上看到的新闻和最后一次访问中国时的见闻。
片中日军的奸淫掳掠和烧杀抢夺,以及军民的不屈反抗等,全都是来自于真实的事件,比如“三光政策”和“南京大屠杀”惨案。
几十年后再去审视《龙种》时,我不得不佩服当时的影视从业人员。
我们可以从这部片子里,看到很多中国经典影片的影子:
小玉的作为“新女性”的觉醒和反抗精神,同样出现在《新女性》这种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中;小玉和丈夫含蓄舒缓的感情推进,充满了《小城之春》里的那种内敛含蓄;片中中国农民的反抗,更是在无数影片中都有涉及……
关于《龙种》,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那就是美国为什么要在1944年大费周章拍出这部优秀的中国抗日片呢?
难道是被中国人民的抗日壮举感动了自发为中国拍摄宣传片?
将《龙种》放到当时的大环境下思考,很容易得出答案。
1944年,二战已经临近尾声,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初现端倪。美国一直想在远东地区扶植出合适的代理人,亲美的蒋介石政府便是目标之一。
二战中,美方曾向中国捐赠飞机、枪炮等战争用品,甚至主动将一些中国青年培养成了优秀的飞行员、装甲兵等重要兵种……
美国希望中国赢,美国也需要中国赢。
所以,为政治服务的主旋律电影《龙种》出现了。
在看似无辜的艺术作品背后,政治意图隐藏得如此之深,让人不得不钦佩好莱坞高深的功力。直到今天,好莱坞依旧在将政治意图融进电影中,并将其表现得似有若无,非常自然。
我们需要警惕这一点,同时也需要学习这一点,师夷长技以制夷嘛。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童云溪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