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4-30 现已经收录1807条最新资讯!
奇趣事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奇趣事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奇趣事 > 正文

好莱坞报告之三丨好莱坞大片如何被引进,卖身史比想象中更为凄凉

作者:aqi 来源: 日期:2025-4-30 人气:15 评论:0

引进片的历史渊源

电影进口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主要由中影负责,以版权买断形式执行,一次买断,无后顾之忧。产地以日、欧、苏、印、巴及其他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出品居多。这些外国电影优点是价格便宜,缺点是多半是旧电影。“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句红遍70年代的经典对白出自前苏联1939年拍摄的电影——《列宁在1918》。

90年代,随着《红番区》、《英雄本色》、《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等港产片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分账制度和合拍片初现雏形。1994年,首部以票房分账方式引进的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上映,取得2500万的票房佳绩,也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正式迈入进口“分账大片”配额制①。

什么是引进片(进口片)

又称为进口片,凡属从外国及港澳台地区进口发行的影片或试映的拷贝(包括35毫米、16毫米、超8毫米、影片录相带和影片视盘等)。

进口影片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简称中影)统一经营管理。对于进口影片是有专门法律进行规范②,有以下几个进口标准:

1. 属于在全国发行商业性影片,应在进口时办理纳税手续

2. 属于非商业性影片,应予免税

3. 属于非商业性影片,进口后经过批准在全国发行,由中影公司按章向海关办理补税手续

什么是电影进口管理机制(配额制)

中国执行的是电影进口配额制度——理论上全国院线每年能上映的进口片数量大概为64部,主要分为分账片、批片(买断片)及部分合拍片,港澳台地区的影片在属性上虽然属于进口片,但却不占用配额。

在国内,只有中影、华夏具有引进和发行权。(其中只有中影能够进行“分账片”引进,华夏无资格,仅联合发行参与。)

一.分账片:

分账片即电影版权所有者不卖断发行权,委托当地机构代理发行,并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制片方、发行机构和放映单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进口影片。其主要操作方为中影和华夏两大龙头国企。包括普通分账③和特种分账片两种形式,每年共计34部。

● 普通分账:每年共20部2D影片在中国放映,票房收入与外国片商按分成分配,参照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分账片数目从1994年-2000年的“每年十部”,到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又增加十部,即每年引进外片20部;20个普通分账片又包括14个美产片和6个其它国际/地区产片。

●特种分账片:每年共14部,所谓“特种”,即针对3D和IMAX电影的引进。 来源于2012年,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的内容之一,特种分账片和普通分账片的最明显区别,就在于这部影片是否引进了2D版本。分账方式同普通分账一样。

发行与分账方式:

发行方式:有中影、华夏分为(甲、乙区)共同发行,分账片不可点映,不能提档退档。

分账比例:参照国际通行票房分账形式,进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因国内特殊运营方式,实际好莱坞片方能够在中国内地拿到的票房分成是总票房的25%(2012年仅为13%),在国内,进口分账的“发行方”是指中影(只有中影能够进行“分账片”引进,华夏无资格,仅联合发行参与)。

二、进口买断片(批片)

批片是国内民营电影公司切入进口片市场的口子,一般由中方买断影片版权,并在中国市场发行,通常多部打包买断,质量也参差不齐,有些“批发”小商品的意思,所以称之为批片。每年配额允许引进30部左右,其中中影、华夏各引进15部(美产片5部、其它国际/地区产片10部),允许由一方单独发行。

主要因为进口分账大片有配额限制,配额数量远远难以满足影迷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需求,便产生了“批片”④。因“批片”成本低,运营风险小,广受内地民营片商欢迎,但民营公司不允许参与进口片发行,“批片”仍由中影或华影“挂名”发行,版权方为“协助推广”,如《敢死队》、《生化危机6:终章》、《摔跤吧爸爸》等。

其引进流程可概括为:1、买版权;2、弄指标;3、审查;4、等档期。

由于批片也只有中影和华夏具有引进和发行权。因此,民营公司引进批片之后,再向中影或者华夏申请配额指标并支付2万美金保底金。对于批片来说,审查和配额是一道非常关键的门槛和难关,除此之外,档期的确定也极为关键。(⑤附:批片详细政策。)

重点提示:

• 每个内容审查阶段都有严格的审片小组,由各个部门随机选择看片小组,人员信息保密;

• 在广电初审通过后可以开始进行部分宣传,如“广电允许xxx引进字样”(不可出现相关物料),大规模曝光仅允许在批准档期之后对宣传有严格的内容控制和阶段要求;

• “分账和批片”合作区别:

分账片 是指海外出品方比如美国六大,日韩等制片公司直接与中影进出口签订引进协议,直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票房分成;批片是由民营公司买断或保底分账形式获得版权后交由中影或华夏报审,过审后中影进出口会先支付2万美金保底金,然后再按照实际票房分成;

• 协推方:购买版权的民营公司只可称为协助发行,即“协推方”。

三、合拍片

合拍片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地区)的制作单位共同合作拍摄的影片,发行时通常有两个或多个语言的版本。根据《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合拍模式分为三种:

1.联合摄制 是指即由中外双方共同投资(含资金、劳务或实物)、共同摄制、共同分享利益及共同承担风险的摄制形式。 而且对中外公司各自的出资比例和主创团队及主演的国内外人员占比等有硬性要求;

2.协作摄制 只是协助拍摄,为一部电影的拍摄提供相关帮助,此电影的投资、版权,收入等与协拍方无关。具有单纯为外方提供服务的性质;

3.委托摄制 是外方委托中方在中国境内代为摄制。这种合作目前相对较少 。

在这三种模式中,只有“联合摄制”的版权归中方,并且享受国产片待遇,其他两种的版权不仅归外方,而且如在中国上映按进口片处理,成为分账片或者批片。所以,联合摄制片是能够享受国产片待遇的合拍片,没有配额限制,分账比例较高,甚至能享受相关政策的扶持,在国内上映相对容易,如近几年的《狼图腾》、《长城》。

●合拍片资质

1.拍摄审查:

根据《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对影片内容有着原则性要求,联合摄制中需聘用境外主创人员的,应当报广电总局批准,且外方主要演员比例不得超过主要演员总数的2/3。其中中美合拍片的审查最为严格⑥。

2.立项许可(《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许可证》)

3.完片审查:

合拍片在摄制完成之后制片方都需要把影片送到省级广电部门初审,在获得初审意见后制片方还需要上报广电总局终审,对于电影内容、技术的审查都合格通过后,才可以去办理公映或者出境的手续。

4.公映许可(《电影片公映许可证》)俗称“龙标”。

●合拍片分账标准

电影合拍片票房分账视同于国产片票房分账,国产影片电影票房分账:以制片方占总票房43%、电影院占总票房50%、院线占总票房 7%的比例对影片票房进行分账,影片放映结束后,电影放映单位应当以其取得的全部电影票房收入为营业额计箅缴纳营业税金及附加(3.3%)并缴纳电影专项基金(5%)。

以影片取得 100元 票房收入为例进行分账计算 :

1、国家电影发展该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 分5%,即100*5%=5元。

2、营业税金及附加——分3.3,即100*3.3%=3.3元。

以上两项支出后剩余 91.7元 ,这部分为电影院线和制片方分账基数。

3、影院(院线)—— 按减去1 、2的剩余票房 57%进行分账 ,依实际情况而定 。91.7元*57%=52.2元

4、制片方(包括发行方)——按减去1 、2的剩余票房 43%进行分账 ,依实际情况而定 ,即91.7元*43%=39.5元

5、发行代理费(一般为制片方经票房5%-8%,即39.5*5%=1.9元。

综上,制片方所得净利润为39.5—1.9=37.6元。

上述票房分账并未涉及到宣传成本,引进片的发行代理费偏高,另外还需要交给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所以实际上制片方只能分到30余元的左右。

具体细节参考《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营业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第 16号 )、 《 关于调整国产片分账比例的指导性意见》 (2009年)

参考资料及补充:

①分账大片配额制:

1994年中国广电部(即广电总局前身)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正式决定以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票房分成方式:自1995年起,由中影公司每年以分账发行的方式引进十部“好电影”——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进口影片。

②相关法律:

根据1981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准 文化部、海关总署共同签发的《进口影片管理办法》

③分账片:

一般是指好莱坞新片,要求距北美上映不超过半年,由一线公司制作,以商业大片为主,有大投资、有大明星、有完善的市场运作,参与中国票房分成。

④批片:

这类影片是买断版权的进口片,因多为打捆批量操作,被圈内称为“批片”,其中部分为来自欧洲、日韩的 “非美”影片,也包括好莱坞独立制片公司出品的美国影片,近几年成为市场发展热潮。

⑤批片的详细政策

⑴ 送审2步骤及准备资料

Step1:送审进口电影

原拷贝、审查申请书,内容包括:电影片名称、语种、片种;出品厂家名称、国别或地区;编剧、导演、主要演员、摄影等主创人员名单;电影片内容简介;送审单位初审意见。

Step2:送审译制拷贝

译制拷贝;经电影审查委员会同意的,对影片修改实施方案。

⑵、审查流程及方式:

目前只有中影集团电影进出口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有进口片的引进权,一般民营电影公司引进买断片的流程如下:

• 选片,与海外制片方签订合同

• 送报至中影/华夏集团进行内容审核,达成合作意向后,签署意向书,即报送集团同意赔给指标,引进发行

• 由指标公司报送至进出口总公司(中影集团)进行初审

• 审核通过后,由中影集团上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审查,通过后向中影集团电影进出口公司发放准予进口通知书

• 由中影签内外贸协议(海关)、打款(中影向海关垫付2万美金保底金)引进素材

• 译制合成,再送广电进行内容审查、技术审查,同时提交档期申请函

• 广电总局批档期,发放公映许可证和技术证,即可放映

• 宣传发行协议签订,制作拷贝、院线上映

⑶.批片票房分账比例:

国家规定,批片票房分账比例原则上按照国产片分账比例来计算,即“制片方+发行方43%、放映方57%(影院50%、院线7%)”,但因买断片须有特定发行方全权代理,所以实际上“批片”版权方最终仅可获得票房收入15%-25%之间,最高不能超过25%,并按照“非美、美”不同进行“阶梯分账方式”合作(具体阶梯方式则需参考官方买断片的管理办法相关文件)

关于国产片、进口批片、进口分账片的具体分账标准如下(来源于网络)

(本图数据来源于网络,且会根据合作方式有一定程度浮动)

⑥.中美合拍片的审查三要求

- 影片在中国取景

- 中方投资不少于1/3

- 片中至少一位中国主演

十年引进大片相关纪录

1994年11月12日,《亡命天涯》第一部公映的进口大片,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六大城市公映,以2500万人民币创造了大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

1995年大年初一,《红番区》票房最高的非好莱坞片。第一次把“贺岁片”的概念带给了内地观众。

1998年11月,《泰坦尼克号》引进片票房之冠。当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是14.4亿元,《泰坦尼克号》3.2亿元占了接近五分之一。

2001年暑期档,《珍珠港》 开发暑期档的试金石,并赢得了1.05亿元的票房收入。

2003年9月25日,《爱有天意》首部分账引进的韩国片。

2003年11月5日,《黑客帝国Ⅲ》 同时在全球100个国家上映,这也成为中国首次全球同步公映的引进片。

2004年五一档,《冷山》 国际明星来华宣传级别最高。当年4月,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蕾妮·泽薇格和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亲自到北京为《冷山》作宣传,他们成为引进大片以来,来华宣传国际明星中级别最高的两位。

2004年5月28日,《后天》首部超前于北美公映的大片。

2004年6月17日,《特洛伊》为国产片让位的引进大片。由原来7月的暑期档排到了6月17日。它也成为首部为国产片让位的引进大片。

2004年10月,《亚瑟王》 删减程度最小的引进大片,删减的内容总共只有30秒。

    标签:
    评论信息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