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小明
链接:刚刚,美联储宣布年内第三次加息!中国呢?
来源:公众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联储主席耶伦刚刚宣布了一个重大消息:
加息25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1%~1.25%调升至1.25%~1.5%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当然不啊!不要每次我这样问,你都使劲儿点头好不好!
公布加息后,黄金、国债、美元、美股,均无明显反应,金融市场波澜不惊。
这是为毛?因为这场加息,早在数周之前,就已被市场充分预期到。
换句话说,加息的影响,早已被定价进了交易之中,用个装逼的词,就叫 Price-In.
理解加息,让我们从金融市场的定价开始说起叭。
金融市场定价原理
前几年我在中环面试的时候,有个大佬问了我一个问题:
金融市场是怎么定价的?
我把CAPM、APT、BSM这些全都说了一遍。说完长吁一口气,等着大佬对我扎实的知识和从容的表达表现出惊艳之情。没想到结果却是这样的:
“滚出去!”
时隔多年,我现在才明白这个问题的真正精髓。它的真正答案其实只有三个字:
拍脑袋。
拍脑袋的意思,就是谁也不知道未来确定会发生什么,但还得基于未来的情况做决定。
那怎么呢?那就猜呗!装逼的话,叫预期。
金融市场的全部定价,都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之上。
换句话说,现在情况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会怎样?
我们才不管京东现在烧了多少钱,只要奶茶好看,东哥的公司就可以值600亿。只要人们认为未来京东可以赚大钱,那它现在就很值钱,它的股价就可以很贵。
可是谁知道明天确定会怎样呢?于是搞金融的就雇了一大帮人来干这样一件几乎没有人会干对的事情:
预测未来。
首席经济学家、首席分析师、各种小兵小将,全都靠这个混饭吃。金融界的各种首席,其本质含义其实是:
带头拍脑袋,带头被打脸。
为什么预测股市几乎没人能干对呢,因为预测未来这件事,本来就是做不到的嘛!
偶尔有几个人搞对了,那也只是因为运气好,踩到狗屎了。金融市场里流行一句话叫搞宏观的跟算命先生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来,跟着我默念十遍如下这个真理:
市场是随机的,是不可预测的。
虽说预测未来必然会失败,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
预期的意义,在于提供定价和交易的共识,或者叫基准。
当整个市场研究京东的研究员都认为它值600亿,那它就值600亿。如过有一天,整个市场都预期东哥会被马老师干掉,那它可能就值60亿,或者更少。
不管当下情况如何,市场交易的,永远是未来的预期。
想一想当年跌得跟屎一样的茅台,再想一想今年涨得让你怀疑人生的茅台,公司本身有这么大的大起大落吗?
并没有。都是研究茅台,交易茅台的老铁们,拍脑袋不同的结果导致的。
市场的真实情况,如果按照老铁们之前预期的那样演进,那当它真实发生时,对价格就不会有显著的影响。比如此次加息。
如果之前大家一起拍脑袋都没拍对,后来市场出现了预期之外的情况,那就是所谓的黑天鹅事件。
这往往是枭雄在金融市场发财的机会!比如,英国脱欧和川普当选。
当时的金融市场,主流玩家都没有预期到是这样的结果,多少做多英镑的交易员爆仓把底裤都输光了。
大道至简,你只需要明白,金融市场的定价,都是基于老铁们对未来的预期。
至于预期怎么转化成金融市场的价格,欢迎报名小明金融思维训练营,此处只是BTW,大家不要误会,本文不是广告。
利率的微观本质
尽管此次联储加息没有引起多少市场波澜,但你应该搞明白利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全球对美联储加息如此关注。
利率是宏观经济的定海神针,可以说是理解经济运行,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它甚至可以反映和影响国家和文明的兴衰更替。
此处低调推荐一本史诗级大作:《利率史》,对金融经济感兴趣的老铁,不容错过。
老铁们对利率最初的印象,是在小学的数学应用题里:
小明年初向银行存入100块本金,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是5%,请问小明到年底可以收到多少钱?
小明本来是个吃货,这一百块钱本来可以用来吃吃吃,买个肯德基全家桶什么的,大半夜的,写到这里,口水都来了!
我把钱存到银行,其实是借给了银行,银行拿去贷款给隔壁老王。那么天经地义地,银行得给我做出补偿是不是。这个5%的利息,就是补偿。
一个吃货的尊严,就这么被5%的利息收买了!
从微观上来说,利率就是对资金所有者放弃其使用资金可获得的其他效用,进行的补偿。
利率的微观本质,就是对机会成本的补偿。
利率的微观本质告诉你:
如果你这个钱有更好的去向,别人要获得你这个钱,那他就得付出更高的代价。
宏观层面的利率
在宏观层面,利率是一个国家调控管理宏观经济的核心工具。
在伟大的凯恩斯爸爸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下,一个国家的经济构成,也就是通常讲的GDP,可以粗略地看着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GDP=投资+消费+净出口+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又被纳入消费和投资进行实际统计,净出口受外需影响较大,因此重点是消费和投资。
先说消费。
在主流的发达国家,消费可是构成了GDP的百分之六七八十!而且人们都很乐意借钱消费,搞个信用卡分分钟刷爆啥的,在老美和欧洲那边,太常见了。
如果你借了钱,你怕不怕利率提高?
当然怕啊!穷逼最怕的就是还钱!
政府也知道你怕,所以,如果你借了太多钱消费,导致整个经济出现了过热的情况,物价蹭蹭蹭一直涨,那政府就只好提高利率了。
不信治不了你们这帮败家娘们儿!
利率提高-借钱成本变高-借钱变少-支出变少-消费变少-经济降温。
如果你被高利率整怕了,不敢借钱花了,甚至还开始存钱压箱底,死活不愿意买了。
这个时候,无良商家们的商品就会堆积如山呐,他们请的工人,很可能是为你亲密付付款的男票,就会失业啊!
政府当然也不愿意看到这个情况发生,于是又开始调低利率。
如此循环往复,政府就利用利率这个变量,来调节人们的消费,进而调节一个国家的经济。
再说投资。
投资就更好懂啦,假设你开了个房地产公司,造房子买地啥的,是不是要找银行借钱?
如果利息很低很划算,你是不是拼命借钱,拼命拿地,然后等着上面那样的败家娘们透支未来几十年的收入来买房?
来买房子的人,也会因为觉得房价能一直上涨,即使三十年的债务压身,那也是借借借,买买买,无所畏惧。
简直完美!
这个时候投资就会不断扩张,带动相关物品(比如房子)价格不断上涨,进而带动GDP的增长。
这个套路是不是很熟悉?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老乡别跑,为国分忧。
反过来的逻辑呢?如果哪天利率不低了,你还能轻易拿到钱投资吗,或者你投资还有利可图吗?
想一下我们的尸(实)体经济,还有多少愿意借着高昂的利息去投资扩厂,兴办企业?
也只有房地产敢继续在高利率环境下这么玩儿,是因为他们知道不管房价多高,人们还是会一直买买买?
不,只是因为利率还不够高。
利率提高—投资的成本提高—信贷收缩—投资减少—经济降温。
反过来的逻辑一样。
实在不好意思,顺带着又把房子的逻辑说了一遍,我怎么就管不住我这张嘴呢!
一个简单的经济系统
考虑如下这个简单的经济系统:
这个系统里只有两个国家,国家A和国家B。
一开始,国家A的利率是5%,国家B的利率是8%。
一块钱的A国货币,可以换5块钱的B国货币。
资本可以在A国和B国之间自由兑换,流动。
现在国家A的央妈突然把利率提到6%,会怎样?
相对原来5%对8%的利率差异来说,是不是A国的利率相对变得更高了?是不是你现在会考虑把钱挪到国家A去获得更高的相对收益了?
或者说,你现在放弃国家A的收益,比以前更多了?1%的边际变化很多了!
也就是说,你不投资国家A的机会成本上升了,请回头去看一下第2部分的最后一句话。
国家B如果希望你把钱继续留在B,是不是难度变大了?因为你放弃国家A的投资,机会成本变大了。
这时,国家B只有两个选择:
1 跟随国家A把利率调高1%至9%,以保持最初3%的利差水平不变。
2 保持利率不变,但是给你更高的补偿,比如原来一块钱A国货币换5块钱B国货币,现在变成换6块,也就是B国货币贬值。
其实还有第三种方法,就是宣布货币不能自由兑换,把你关进小黑屋。但是关小黑屋的人,关久了总会反抗的嘛,肖申克的救赎看过没?
连囚犯都会想办法追求光明和自由,更不要说资本。哪里有更高的收益,资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往那里去,有时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
聪明的老铁,是不是看出来一点门道了?
以上这个简单的经济系统,就是现实经济运行的抽象版,A和B就是美国和中国现在的情况。
用装逼的话来说,我举的例子,完美地阐释了利率和汇率的关系,在理论上被叫做:利率平价。
简单来说,在原来的利差条件被打破后,利率调高的国家,货币会升值,反之亦然。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直说美联储加息,对人民币有贬值压力的原因。
行文至此,我已经给大家讲完了大学里花一整年都讲不清楚的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
学过相关课程的老铁,是不是感叹从未觉得大学教授讲课的水平如此糟糕?是不是已经起立为小明鼓掌了?
不用客气,为人民服务。
利率对你的影响
觉得美联储加息那是国家层面的事,对你没有影响?
如果一个人对经济状况都不感兴趣,那你的内心就已经死亡了—巴菲特背后的男人·查理·芒格。
买过房子的背负了房贷的老铁,拿计算器按一下,利率提高1%,你的房贷每个月会多交几千块?
买过股票的老铁,还记得今年3,4月的「股灾4.0」吗?那不就是因为资金紧张,市场利率飙升嘛。
利率的高低,无论是对微观上的消费,还是宏观上的经济,还是基于资产大类变动的个人资产配置,都会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每一个时代的大机会,几乎都对应着大的加息或者降息周期。再次强烈安利《利率史》。
例如美股的超级牛市,就对应着次贷危机以后,利率降低到零,并不断宽松撒钱的货币政策。
再往前,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对应的也是长达17次的加息周期。日本上个世纪泡沫的破灭,也对应着加息周期。
有特色的市场经济,就能例外?经济规律发生作用,有史以来,还从来没有例外过。
比如,2015年的连续降准降息,直接促成了房地产的暴涨,以及债市股市的轮番暴涨。
再比如,2017年开始的去杠杆,以及跟随美国的被动“加息”(暂时主要在货币市场上),直接促成了?
(此处留给历史)
普通人面对时代的大背景,经济的大环境,往往是无力改变的。但是,你可以选择顺应潮流,还是逆流而而动。
顺势而为,看懂了大趋势,时代推着你走上人生巅峰。逆势而为,不知道周期更迭,时代会把你收割得一无所有。
利率的变动,是反应大趋势很好的窥探窗口。
每一次加息或是降息,都应该多想想历史的进程,想想有没有顺应大的经济形势,有没有与周期做朋友。
不要听信什么与时间做朋友的鬼话,如果周期搞反了,与时间做朋友的结果就是:来回被收割。
与周期做朋友,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一场风暴席卷全球,中国开始行动,“麻辣粉”又涨价了!
北京时间12月14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之后,中国央行今早小幅跟进“加息”,市场戏称“麻辣粉”又涨价了。
美联储今年内第三次加息,预计明年仍加息三次
虽然美国通胀仍疲软,但美联储逐步加息和缩表的计划没有被打乱。
北京时间14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25%至1.5%的水平,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第三次加息,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美联储当天发布的利率预测显示,到2018年底联邦基金利率中值将升至2.1%。这意味着美联储预计2018年加息3次,与9月份的预测保持一致。
美联储会后还宣布,在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方面,美联储将按计划于明年1月将月度缩减规模增加到200亿美元。
加息风暴席卷全球,2018年全球同步收紧?
耶伦时代结束了,但由美联储掀起的全球加息浪潮则刚刚开始。
在美联储加息缩表政策引导下,加拿大、英国已领先一步跟随美联储加息,墨西哥、巴西、俄罗斯早已进入加息周期,最近韩国也进行了六年来首次加息动作,正式进入加息通道中。
至此,2018年全球同步加息的预期日渐强烈。
中国小幅跟进“加息”,“麻辣粉”又涨价了
在隔夜美联储宣布加息之后,中国央行今日宣布在货币市场“加息”,但调整幅度较小,为上行5个基点。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此次中国央行宣布“加息”的,不是“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而是“中期借贷便利(MLF)”和“逆回购”利率,所以我们给加息两个字加上了引号。
中国央行今日进行3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200亿元28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至2.5%、2.8%,此前分别为2.45%、2.75%,为今年3月以来首次。
同时,市场戏称的“麻辣粉”也涨价了。中国央行还进行2880亿元人民币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3.25%,上次为3.20%。
周四早间,香港金管局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1.75%,此系金管局年内第三次跟随美联储加息。
此次为何“加息”,力度小了点?
去年12月和今年3月美联储曾两度加息,当时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上,包括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在内的货币市场利率亦都出现同步上调。不过,在今年6月美联储再度加息后,中国央行没有跟进调整。
此次为何“加息”?中国央行表示,岁末年初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较强,公开市场操作投标倍数较高,利率随行就市上行是反映市场供求的结果,同时也是市场对美联储刚刚加息的正常反应。目前货币市场利率显著高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此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小幅上行可适度收窄二者之间的利差,有助于修复市场扭曲,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前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对媒体表示,利用美联储加息之机允许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适度上行,可向国际市场释放货币政策协调、稳定中美利差之意,特别是警告海外做空力量,央行随时有准备应对的措施。
市场关注上行5个基点,力度是不是有些小?中国央行表示,此次央行逆回购、MLF利率上行幅度小于市场预期,但客观上仍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避免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和扩张广义信贷,对控制宏观杠杆率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在马骏看来,现在宏观条件具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行一些可缩小其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利差,修复市场扭曲,减少不公平套利。实际上,5个基点的幅度还是小了点,有条件的话还应该加大纠偏的力度。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也评论称,央行本次上调5个基点,信号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仍不确定,央行此次跟随上调政策理论也是向海外投资者传达警示信号,不要恶意做空人民币。也是向市场传达公开市场利率会保持一定弹性的信息,未来政策利率的调整将会更加灵活。
中国加息之辩:是否有必要跟进?
美联储加息如约而至,面对2018年全球同步加息预期,“中国是否有必要跟进”引发市场激辩。
赞同跟随加息的市场人士认为,中国加息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来考虑。外因方面,美国税改可能导致中国资本外流,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从内因看,中国目前实际利率处于全球低位,仍有上升空间。
不过,在加息时点上,正方观点持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该立即跟随加息,有人则表示2018年才是加息时点。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2018年美联储若加息三次,会给我国央行带来加息压力。预计今年央行不会加息,但如果2018年美联储加息次数达到3次,则央行上调基准利率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认为,此次美联储12月加息符合此前市场预期,但美国税改导致在华投资的美国企业回流,同时吸引中资企业赴美投资,可能对我国资本流动产生负面影响,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因此中信认为,本次跟随加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11月发布的《2018中国经济展望暨蓝皮书更新》中预计,中国央行会在2018年三季度和2019年一季度分别加息一次。大摩早前就表示,中国实际利率处于全球低位、仍有很大上升空间。大摩亚洲区首席金融分析师徐然表示,中国市场利率的适度上浮对于引导合理信贷增长、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是一项重大利好。
而不赞成加息的反方主要认为,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已经高企,不主张对基准利率存贷款利率加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已大幅减小等原因,因此没必要跟随美国加息。
央行调查统计司前司长盛松成在某峰会上表示,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已经相当高了,不主张对基准利率存贷款利率加息。美国税改和美联储缩表等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可控,资本外流压力总体可控,人民币短期承压可控,长期来看还是升值的。盛松成还提到,货币政策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不紧不松,建议货币政策延续下去。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短期来看,中国央行跟随美国加息的必要性并不大。当前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已大幅减小,央行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容忍度在提高,中美利差也处于历史高位。而从内部看,央行控制基础货币增量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利率已大幅走高,央行上调逆回购等短端利率会加剧金融市场的紧张和调整,弊大于利。随着去杠杆的推进,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已大幅走高,实体贷款利率也在缓慢上浮,再加上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会对经济构成一定的下行压力,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会进一步推升银行负债端成本,加剧金融市场的震荡和实体经济的下行压力。
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12月美联储选择上调利率,中国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难免不会让市场存在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印象,可能会导致市场对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存疑。中国央行选择在当前经济下行阶段、监管等政策频出的时间点重启加息,加息时间点“值得商榷”。
微信关注:“袖剑财经”。
获取更多资讯
当然您对我最好的支持就是,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