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广州,镇海楼,李默斋,美洲作物
最近准备写一下各地的地理趋势,第一篇就准备写广州。
我少时读到关于广州地理的第一个故事是镇海楼。所有风水先生讲广州也是必先讲镇海楼。
镇海楼流传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是和秦始皇有关。
据称,秦国师说,南海处有紫云成盖,此乃王者之气。始皇担心南方出新王,派千人凿北山之冈,破坏南方的所谓王者之气。
当然这个就是百分百的胡扯。因为秦将赵佗是在公元前214年,才彻底征服岭南百越部落,而始皇公元前 210年已经驾崩。既然时间都不对,真伪就没有必要说了。当然赵佗成了南越王倒是真的。
第二个故事和朱元璋有关。
传说,朱元璋和铁冠道人同游南京钟山,铁冠忽然对朱元璋说,广东海面笼罩着一股王气,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朱元璋听后,急忙派人到南方查找,发现广州越秀山上现王者之气。于是立即下诏,命令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楼将王气镇住。于是,在越秀山上兴建了塔似楼形的镇海楼,以镇广州的龙脉王气。
明清期间,皇帝都翻修过镇海楼。明朝崇祯十年,朝廷派布政使姜一洪修葺镇海楼;顺治八年,平南王尚可喜先后对镇海楼重修了三次;顺治十八年,李栖凤任两广总督期间,又大修镇海楼;康熙二十四年,朝廷斥资千万,大修镇海楼。
当然,我觉得这个故事也不真实。
为了抵抗朝廷的压制,于是就有了第三个故事,关于大师李默斋。
李默斋针对镇海楼的影响,提出了两个补救方法:
一、在珠江入海口,种植红树林,形成沙洲、人工扩建造岛;此乃造富。
二、按照八卦中的巽位,也就是东南方,造一个文昌塔。以便广东人多出文化人。此乃助贵。
人们听取了李默斋的话,凑了一些钱,把这两件事都做了起来。
第一个办法填岛,即海珠岛,后慢慢扩展为今天的海珠区。
第二个办法造塔,这个塔叫海鳌塔,就是今天广州的琶州塔。
从唯物辩证的角度去看珠三角的形成,我们还是要先看地图。
这是明朝时候的珠三角地图:
这个图有个明显的特点,珠三角东岸的轮廓基本清晰,但在明以前,珠三角西部大部分都是海洋、滩涂,江面十分开阔。正因为如此,文天祥才会零丁洋里叹零丁。
珠三角西部的大部分土地,如南海、顺德、番禺、南沙等地的大部、江门东南部、中山北部、珠海小部是明后期、清朝时期才渐渐冲积而成、露出水面的。
真的是海珠岛的功劳么?显然不是。海珠岛的体量不足以撑起珠三角。
那是什么导致的如此大的沧海桑田呢?除了地壳运动,多年以来的泥沙淤积之外,还有一个事情加速了珠三角的形成——是美洲来的玉米和薯类,例如土豆、红薯等。
明末,经历过战乱的贵州,在册人口不过100万;清朝1776年,是567万;1840年,800万;1953年,1523万,现在户籍人口3852万。
是什么导致了人口极速增加呢?是战乱,导致大量人口迁入贵州。
是什么支撑了人口存活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粮(水稻),是来自美洲的玉米是薯类。
贵人本身是喀斯特地貌,土地小块而零散,不适合大面积种植主粮,所以能养活的人口不多;但对玉米和薯类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并且这里的光热条件都优于美洲山地,于是产量暴涨,能用同样的山地面相养活相当的(水田)人口,农民可以养活更多的儿女。人口增长,土地不断被开垦;土地不断开垦,人口再增长。在非常短的时间,人口增长了数十倍、上百倍。
贵州还有一个特点是天无三日晴,降雨量非常丰富,达到1000毫米/ 年。被开垦的土地缺乏植被保护,于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有研究认为,从清朝中期开始,泥石流就普遍发生,每年都会带走地表1厘米厚的土壤。
这些土壤最终汇入长江或者珠江水系。汇入珠江水系,最终就会在入海处形成三角洲。西江上游、贵州周边的广西、云南的山区,北江上游的粤北山区都是适用这个逻辑。
于是,在这个时期珠三角的土地迅速增加,并且一直没有停下来。直到建国初期,还不断有滩涂、乡镇是新近形成的。
珠三角有很多广西、贵州过来的新市民,本质上他们就是逐水土而居。他们的祖先寻找适合种植作物的土壤在贵州、广西落户、开垦、繁衍;土地开发导致泥土流失,泥土随水而下冲积形成珠三角的平原,他们就是追随故土的步伐来到了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更多是和人的活动造成的泥土转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