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4-30 现已经收录487条最新资讯!
奇趣事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奇趣事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奇趣事 > 正文

白澳政策: 华人冒着生命危险,到澳洲淘金,最后却被西方白种人百般排

作者:aqi 来源: 日期:2025-4-30 人气:5 评论:0

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是澳大利亚联邦在1901年至1973年间实行的反亚洲移民的种族主义政策的通称,主要是针对亚洲和太平洋岛屿的有色人种。1901年,白澳政策在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首届澳大利亚保守党政府正式确立为基本国策,只许白人移民流入。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正式取消了白澳政策。

宣传白澳政策的海报

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金矿,各国的淘金者纷纷涌入澳洲淘金。这些人主要来自于英伦三岛,其次是美国和德国。

澳大利亚发现金矿

早期来到澳大利亚淘金的华人并不多,但是涌入速度却极快。仅维多利亚矿场,华人就从1854年的2341人上升到1858年的4.2万人。

人口的大量涌入不但解决了澳大利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推动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

来自中国的淘金工人

中国人老实能干,工资又只有白人的一半,他们自然成为矿主首选的雇佣对象,这就引起白人工会头领及矿工的嫉妒和不满。加之文化传统及生活习俗的差异,矛盾日渐激化。

许多英裔澳大利亚人认为,大量的华人涌入澳大利亚,首先就是在抢夺他们的工作机会,也导致工资水平下降;其次双方信仰与文化的不同,更是白人攻击华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中国移民从中国带来了吸食鸦片的习惯,这导致了欧洲矿工对金矿上的中国人表现出的敌意。

当时澳大利亚的白人矿工对吃苦耐劳的中国矿工充满敌视和憎恨,由于当地政府的不作为甚至是默许,很快就演变成一系列的抗议活动和骚乱,包括臭名昭著的兰宾平原反华暴乱(Lambing Flat Riots)。

1857年7月4日,约100名白人矿工暴乱者袭击维多利亚州伯克兰山谷金矿的华人矿工,拆除帐篷并要求他们离开。在暴乱过程中,华工被践踏、抢劫和殴打,造成3人因伤重死亡。2500 名华人矿工被驱赶至伯克兰河对岸,整个华工营地被摧毁。除了四名被捕的白人暴徒外,其他所有人都被无罪释放,因为当地陪审团认为他们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

1861年6月30日,大批欧洲和美国矿工手持镐、鞭子、棍棒和刀具聚集在一起,试图将华工永远赶出金矿。在酒精和种族主义的推动下,欧洲人向基本上手无寸铁的中国矿工发起攻击,殴打他们,烧毁他们的帐篷并掠夺他们的物资。任何发现的黄金都被没收。几名中国人被杀,数十人受伤。惊慌失措的中国矿工被迫过河逃命。其中一些被富有同情心的欧洲淘金主和地主收留并保护起来。

兰宾平原骚乱持续了几个星期。在此期间,许多中国矿工遭到殴打并受重伤。他们的长辫子被剪掉。他们被残忍地剥了头皮。之前发现的任何黄金都被抢走了,大部分采矿设备被盗或毁坏。那些试图将黄金藏在矿井中的人也被活埋。

只有在军方干预下,暴乱才得以平息。几名骚乱的头目被逮捕和审判,但只有一个人被定罪入狱。对逮捕头目的大规模抗议导致他们被释放,其中许多人没有受到指控。

华人矿工被揪着辫子打
1860年11月至1861年9月,Lambing Flat矿区发生了数起反华暴力事件,史称“Lambing Flat Riots”。
漫画描绘了爱尔兰、德国、意大利和美国后裔对一名中国男子进行私刑,时间大约是 1880 年。
代表西方文明的女神和代表澳洲的袋鼠,合力将想要溜进来的华人拒之门外。

无论是六大澳大利亚殖民地,还是刚建立的以白人为主的自治政府,都秉持排华态度,陆续制定出一系列限制中国人移民的法案。

《White Australia (Australia the White Man’s Land)》的乐谱,由 W.E. Naunton 与 Naunton 和 H.J.W. 盖尔斯,1910 年。
1906 年制作的白澳黄铜徽章

1855年6月,维多利亚殖民政府规定,赴澳轮船每艘载重10吨限载1名中国人,而且入境还要交10磅的人头税。

1875年,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南澳大利亚通过谈判建议,12岁以上的中国人每人收取1英镑的居留税。

1881-1888年,当时的殖民区联合会议中通过了各种反华条例:

从300吨舱容准载1名华人,改为任何船只每500吨限载华人1名;禁止在澳华人从一殖民地进入另一殖民地。

漫画《蒙古八爪鱼》

1901年9月,新成立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过了《移民控制法》,禁止妓女、心智不足者、饱受恶疾困扰者和罪犯移民至澳大利亚。还规定,黑人与亚洲人不得移民至澳大利亚。

当时英国正试图与日本达成军事同盟,澳大利亚的种族排外主张成为其谈判的阻力。因此,巴顿政府只得取消这种公开的规定,代之以“听力测验”来控制其他非欧洲种族的移民流入。

1、凡来澳移民必须参加语言测验,听写任何一种欧洲语言的50个单词,不及格者不得入境;

2、任何在澳居住期未满5年的移民也必须参加语言测验,不及格者应驱逐出境。

要考哪种欧洲语言,全凭首席移民官来决定。

那些有可能通过英语测试的劳工,会收到进行欧洲其他语言测试的指令,以确保不及格,这样就有了驱逐他们的正当理由。

极少数非白人移民被允许通过。该测试在 1909 年之前进行了 1359 次,只有 52 人获准进入澳大利亚。 1909 年之后,没有一个移民通过考试。

早前以劳工身份被准许进入澳大利亚的太平洋岛民、华人和印度人,也被遣返,只留下两种专业技能人群(来自阿富汗的赶驼人和来自日本的潜水采珠人)。

这张 1910 年的照片拍摄了 Streeter and Male 的员工,这是一家与珍珠加工相关的布鲁姆公司。布鲁姆镇依赖低薪的亚洲工人来维持其蓬勃发展的工业。 大多数居民强烈反对白澳政策,认为这会摧毁珍珠贝产业。 在多次抗议和多次询问后,政府同意对该行业的工人进行豁免。

为避免白澳政策,许多参与布鲁姆珍珠壳行业的非欧洲人获得了证书,例如这张证书,免除他们抵达或返回澳大利亚时必须进行的听写测试。

听写测试豁免证明书
威廉·佩雷拉 (William Perera) 的文件允许他在 1915 年无需参加听写测试就返回澳大利亚。

少数移民获得了免试证书,但是他们的家人和朋友未通过测试,依然被分开,然后被驱逐出境。

前澳大利亚外交部秘书艾德利·亨特在给海关的公文中直言不讳地说:

“允许那些人通过考试是不可取的。在任何测验之前,主考官应明白他不会及格。假如考虑到应考者极有可能通过英语考试,那就应该用他所不懂的语种考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澳大利亚将自己视为乌托邦和工人的天堂,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国家,至少为“理想的”公民提倡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该国旨在吸引高薪、男性、白人和技术熟练的劳动力来维护这一形象。

在反对华工移民的同时,白人及工会组织也将矛头对准了太平洋岛屿的美拉尼西亚人(被蔑称为“Kanaka/喀那喀人”)。

19世纪60年代,由于美拉尼西亚人人工成本低廉和性人工成本低廉和性格温顺,被大量引入甘蔗种植园劳动。他们大多数是人贩子从家中被强制绑走,被当做奴隶带到澳洲,以填补制糖业的劳动力不足,因为该产业的白人劳工很少且人工花费大。

划艇将太平洋岛民带到远处漂浮的帆船上。从 1882 年到 1890 年代,Para 被殖民糖精炼厂租用,为其在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北部的种植园和糖厂招募劳动力。 创作这幅画的英国艺术家威廉·特威泽尔·瓦恩 (William Twizell Wawn) 在 1875 年至 1891 年间担任船长。
来自南太平洋的岛民在昆士兰甘蔗种植园砍甘蔗。

但引进黑人也遭到了白人工人的反对。于是, 在1885年9月,昆士兰政府颁布一项新的条例,规定自1890年12月31 日起禁止雇用美拉尼西亚人为契约劳工。

1901年,澳大利亚议会当年通过《1901年太平洋岛民劳工法案》,旨在为驱逐太平洋岛民劳工打开方便之门。

1906年至1908年间,为了阻止非欧劳力的继续涌入,约7500名太平洋岛民劳工被强制驱逐出境。

这项政策的基本意图是保持种族的“纯净”。

1901年9月12日,阿尔弗雷德·狄金在英联邦议会上表示:

“澳大利亚的统一将毫无意义,如果不是用在一个统一的种族上。一个统一的种族不仅意味着它的成员可以相互混杂、通婚、相互交流而不招致退化,还意味着相信同一个观念……”

时任工党领袖克里斯.沃森宣称:

我反对将有色种人与白人混杂的----当然我承认它跟工业化有关----主要由于种族污染的可能性。

一位政客撰文写道:

就澳大利亚人一词而言,我们不认为仅是那些出生于澳大利亚的人,所有登上这里海岸的白人都是澳大利亚人。……黑人、中国人、印度人、喀纳喀人以及廉价的有色人种劳工则不是澳大利亚人。

澳大利亚政治家、第一任澳大利亚联邦总理的E.巴顿声称:

“我不认为生而平等这一不辩自明的真理也包括种族之间的平等,种族平等根本不存在。根本的平等在白种人之间的比较。……这些种族(指有色人种)是(与白种人)不可相提并论的,是低人一等的。人生而平等之说不包括英国人和中国人享有同等地位。”
埃德蒙·巴顿

1905年,鉴于日本的强大以及与大英的合作关系,澳大利亚修改了《限制移民入境法案》,将“任何一种欧洲语言”改为“任何一种指定语言”,并且批准日本、甚至印度的学生以及游客入境,最高可以获得5年的居留期,但是华人直到1912年民国成立才获得这种资格。

各种各样歧视性的移民限制条例,让身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备受歧视,被主流社会排除在外。身在澳大利亚的华人连基本的人身权益都得不到保障,1901年时澳大利亚有29627名华人,到了1947年的时候则只剩9144人,超过70%的华人逃离澳大利亚。

1950年,澳大利亚外长D.C.斯宾德提出“科伦坡计划”,亚洲国家的学生可以到澳大利亚的大学念书,这一举措有助于瓦解歧视非白裔种族的态度。

1957 年,居住在澳洲15年以上的非白裔人口已有资格获取得公民权。

1958年,移民法废除了听力测试代之以更简单的入境考核。同年出台的《1958年移民法案》规定,允许“杰出和高素质的亚洲人才”移民至澳大利亚。

1973年,当惠特兰的工党在移民法中增加了一系列阻止强化种族观点的修正案后。这些修正案确保了所有移民无论出身都有权在居住三年之后获取公民权。

1975年,种族歧视法案则使得官方制定的带有种族色彩的规则为非法。

1978年,弗雷泽的自由党政府对移民法的修正才最终将按出生国家选择移民的政策完全废除。

白澳政策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影响,人口结构迅速变化。

到 1947 年,只有 2.7% 的人口出生在澳大利亚、爱尔兰或英国以外的地区。对亚裔人群的影响最为明显。虽然在 1901 年仅占澳大利亚人口的 1.25%,但到 1940 年代后期已缩减至约 0.21%。

在 1940 年代后期,很明显英国移民没有提供所需的人数,而且严格遵守白澳政策是人口增长的障碍。

1929 年 1 月,新澳大利亚人报,老大哥运动的出版物,该组织促进了年轻人从英国移民到澳大利亚。

二战后,澳洲政府允许来自欧洲大陆的难民来到澳大利亚。这包括“美丽的波罗的海人”,他们的形象完全符合白澳的理想,但也包括来自其他背景、数量有限的移民。

今天的澳洲人大部分属于欧裔,约占总人口的85%的,其中又以英裔最多(33.9%),然后是爱尔兰裔(10.2%), 意裔(4.3%),德裔(4.0%),苏格兰裔(2.9%)和希腊裔(2.0%)。剩下的有12%是亚裔(包括土耳其、阿拉伯、伊朗、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东亚的移民),还有3%是本土原住民及其他。

“白澳政策”,深刻影响着今天的主体人群。要知道1970年代“白澳政策”最后一批影响的人,现在正是澳大利亚的社会主流。

“白澳政策”只是被选择性遗忘,而非真正根除。

    标签:
    评论信息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