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4-30 现已经收录1433条最新资讯!
奇趣事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奇趣事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奇趣事 > 正文

原子炮与核地雷,冷战年代的疯狂

作者:aqi 来源: 日期:2025-4-30 人气:16 评论:0

本文作者:大兵

“如果1000个太阳在天空一起放光,人类就会灭亡,我成为了死神,世界万物的毁灭者!”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深处,面对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升起的蘑菇云,“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奥本海默引用印度史诗《薄伽梵歌》中描述灭世之战的段落表达自己矛盾的心情。

尤里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1904~1967)是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高徒,他因原子弹闻名于世,也因原子弹余生活在负疚中,因被指控有共产党嫌疑,在政治迫害和监视中离世。

最近,俄罗斯军方曝出即将列装一款名为“海燕”的核动力巡航导弹。关于这件武器的性能,目前都是一些推测、谣传,连实物图片都没有。

目前报导中“海燕”的配图,实际上是俄罗斯KH-101巡航导弹的装配生产线。

一般看来,连巡航导弹也能用核动力似乎是技术进步的表现,但事实上这项技术早在几十年前就有过,在那个让人疯狂的冷战年代...

1953年5月,美国陆军在内华达州的武器试验场试射了一门280毫米口径的重型加农炮,当二十几公里外一朵小型的蘑菇云腾起时,核战争被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最初,核武器体积庞大,动辄几吨的重量只有少数远程轰炸机能实现核打击。为此,美军还爆发了一场“海军上将造反”事件:

1947年独立出来的美国空军宣称“未来核战争只有空军的远程轰炸机才是最有效的打击手段,一切不能运载核武器的装备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海军的航母和水面舰艇已经过时!”

眼看着经费被远程轰炸机抢走的美国海军,多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以辞职相威胁、国防部长福莱斯特跳楼自杀,才勉强保住海军的超级航母。

事件的直接诱因是“合众国”超级航母在经费争夺上败给了B-36“和平缔造者”超级轰炸机。

詹姆斯·福莱斯特(1892~1949),曾在二战期间担任美国海军部部长,战后第一任国防部部长,因“海军上将”事件被迫辞职在医院接受精神治疗,后跳窗自杀,死因成谜。

但被这件事情深深刺痛的美国海军,开始在所有航母上都部署能装载3吨核炸弹(当时最小的原子弹)的舰载轰炸机。直到陆军搞出了M-65原子炮,这个问题才迎刃而解——

能从280毫米口径的炮管里发射,意味着核武器的小型化已取得长足进步,即便当量只有广岛原子弹的1/4,但这已经是毁灭性的了!

从这眼熟的炮架就能看出来:M-65实际上就是二战德军K-5列车炮的翻版,只不过把炮管截短了,可能是为了方便公路部署。

核武器小型化之前,美国海军在航母上紧急部署了A-2“野人”舰载轰炸机作为核战争条件下的应急手段。

美国海军在训练条例中要求所有的舰载攻击机飞行员都要通过战术核弹“甩投”的训练科目:重型的A-3攻击机负责毁灭世界、超音速的A-5攻击机突防重点目标、轻型的A-4攻击机负责战术核打击。就连二战螺旋桨技术的A-1攻击机也要挂上核武器,它们的任务是利用低空飞行的优势,悄悄地越过防线去补刀那些漏网的目标。喷气式战机在投射核弹后起码还能迅速摆脱,而又老又慢的A-1恐怕直到蘑菇云升起的时候还飞不出核爆的光辐射范围,在那个自动遮光护目镜还没有发明的年代,海军要求这些飞行员在投弹的时候闭上一只眼睛,并具备独眼驾驶飞机的能力!

如图所示:所谓的“越肩甩投战术”是载机飞抵目标上空后全速拉起,并在飞机加速达到最高点时将炸弹向上抛出,而后飞行员迅速翻转俯冲脱离,炸弹则在初速度的作用下继续上升一段距离后垂直落下。这种投弹方式的精度高于水平轰炸但肯定不如俯冲投弹,优势是飞机可以快速脱离避开核爆的冲击范围。

冷战时期美军条例规定所有战斗机、攻击机飞行员都必须通过“甩投”科目。

A-1“空中袭击者”攻击机是二战末期的产物,它首飞的时候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还没有试爆,从来没有考虑过还有进行核攻击的需要。

既然海军和空军都计划在战争中疯狂地使用核武器,美国陆军当然不甘落后。M65仅仅是一款实验性质的核大炮,但还是很快被部署到西德前线,因为一发炮弹就足以干掉苏军的一个坦克营。在战术导弹还不够成熟的年代,没多久陆军所以的203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都配备了相应的核炮弹,这就意味着师一级的美军部队都具备了战术核打击能力。

冷战时期,美陆军仅在西欧就部署了超过5000枚战术核炮弹,以应对可能的“热战”!

得知美国连炮筒里都能打出原子弹,苏联当然不甘落后。

很快,带有“苏式暴力美学”风格的406毫米自行火炮轰隆隆地出现在红场阅兵式上,由于这种火炮的后坐力实在太大,即便是当时最好的履带底盘也不能保证在发射的时候不被震坏。

但苏联军队不在乎,只要口径够大,能把原子弹打出去就行!

前苏联2A3型自行火炮由于可靠性太差,实际上只造了4门,属于典型的“阅兵武器”,用于每年在红场上恐吓、误导对手——“赫鲁晓夫式”的战略欺诈。

后来证明苏军的研究重点在战术导弹上,比如扩散到全世界的“飞毛腿”——号称穷国的弹道导弹。

当然核炮弹这种东西也是有的...

随着核弹的进一步小型化,很快苏军所有集团军标配的240毫米自行迫击炮团都能发射核武器了。但师一级的部队不乐意了,他们也要求拥有自己的核武器——于是从50年代末开始,苏联陆军的每一个机械化师都配备了一个战术导弹营。说是导弹,但在那个制导精度还比较差的年代,即便只有几十公里的射程误差也在1公里左右,使用常规弹头毫无意义,这就是一枚能在简易底盘上发射的大号核火箭!

苏军“蛙”系列战术火箭的制导手段比较原始——其实也不需要什么制导,能把战术核武器发射出去就行。

但这还不是最夸张的,为了能有效阻止苏军的钢铁洪流,美军曾在柏林墙一侧部署了纵深数百公里的地雷带——核地雷。

战术核地雷,又名单兵核背包。

所以,别笑话人家朝鲜,这东西是你们核大国先发明的!

这种长宽尺寸都在1米之内,重量40公斤左右的小型核武器可以实现单兵部署,相当于10吨TNT当量的威力足以摧毁地面上一切可活动的目标,消费比之高简直是不要不要的。只有一个问题:在西欧的严冬时,低温可能会导致核地雷的触发引信失效。这不就是装一块电池给电器元件保温的问题吗?

不不不,在核战争条件下,电子设备受辐射干扰工况变得很不稳定,英国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引信外壳里放一只鸡!只要这只鸡还没饿死就能用它的体温给引信保温...

特别想知道这只鸡啄食的时候会不会意外触发核弹,脑补士兵一手提着核背包,一手捉着一只鸡...

据说当时美军还考虑过能不能研制核手雷,科学家一脸懵逼地反问:再小的核弹爆炸当量也是以吨为单位,士兵能扔这么远吗?

军方表示这根本不是问题,核手雷是用于爆破工事的,从窗户里扔进去一颗整栋楼就没了,岂不是很爽。

当然最后这样的手雷并没有搞出来,可能是意识到了扔进去再被反扔回来的尴尬。所以,他们给这颗大号的“手雷”加了个发射装置——M338核无座力炮。

当时规定,作战时下中士军衔及以上的军官就可以下令使用核炮弹!

这估计是人类发明的最蠢的武器之一,核地雷起码能远程遥控引爆,而这种无座力炮的最大射程只有不到4公里,但核爆后的辐射范围却超过10公里...还不如用扔的呢,起码给个痛快。即便如此,美军还是订购了100多门这种无座力炮和2000多发核弹!

所以电影《拆弹专家2》里的小型战术核弹现实中是真有,而且货源充足。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是受限于五、六十年代核武器发射、载具手段的落后。那么等到远程导弹技术成熟的以后,也没见人类变得有多理智。

2002年,美国搞出了一个“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简称NMD,骂人啊!),到2010年这套系统初步投入使用时,对远程导弹的拦截精度还是不能保证绝对安全。

但是俄国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拥有了拦截命中率100%的导弹防御系统——用氢弹拦截!

A-35陆基反导拦截弹,研发始于1957年,用于保护莫斯科免受首轮核打击的毁灭。面对今天的技术都难以有效拦截的高超音速导弹,俄国人直接在拦截弹里装了一枚热核氢弹,10万吨当量,爆炸冲击波半径25公里,管你天上来的是什么玩意儿,朝大概方向打过去就是了。

运输状态的A-35拦截弹。

往发射井装填中的A-35真面目。

反导系统的指挥中枢必然是首轮遭受核打击的目标,制导A-35的“顿河”雷达外水泥墙壁厚达15米,只要不是直接命中完全扛得住。

在自家首都的头顶上引爆核弹,这事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而军方的解释是:改进后的A-35反导系统最大射程可达300公里、战斗部使用的是辐射较少的中子弹,高空引爆后落在方圆1500公里范围内的放射性尘埃会在10天后消散...

好家伙,这10天还得穿着核生化服吃饭、睡觉,谢谢啊!

社交恐惧症都能被治好!

你有我有。美国人也在本土防御的F-102/106截击机上装备了核火箭弹,用于拦截苏联的远程轰炸机群——飞行员不用瞄太准,一发过去报销一个编队。但问题是这种火箭的射程只有10公里,打完之后能不能跑得了,就看飞行员的技术了——这回不用闭一只眼了吧?

这么小的火箭,你觉得能打多远?

小号的核火箭要是威力不够!?还有个更狠的可以选择,但是相应的...降落伞都不用带了。

既然彼此拦截空中目标的手段都如此“高明”了,要想保证毁灭世界只有另辟蹊径了:

俄国人试爆了当量1亿吨的“氢弹沙皇”后,就琢磨着这玩意儿到时候怎么用效果最好——毕竟一共也造不了几发。虽然试验是用一架特殊改装的“图-95”轰炸机投掷的,但这种威力的核弹在大气传播的环境中动能消散还是很快。于是苏联军方决定把“沙皇”放在水下——利用水的密度大于空气700倍充分传播“沙皇”的威力!

这就是“波塞冬”核鱼雷的由来,在热核弹头已经小型化到百公斤级别的年代,这种直径2米、长度超过20米的超级鱼雷只有“沙皇”才配得上它。“波塞冬”自身也是核动力驱动的,以100节的航速可以持续在水下航行三个月。这就意味着即便苏联已经被毁灭了,只要“波塞冬”接到指令,可以在地球3.6亿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的任何一个角落启动,用几天甚至十几天的时间航行到美国沿岸引发一场灭世海啸、甚至可能直接触动大陆板块震荡,让半个美国沉入海底!

按照设想:苏军将建造一款专门的核潜艇,可装载6枚“波塞冬”,艇首鼓起的两处“腮腺炎”是发射鱼雷后用于平衡重量的水柜。

纠正一点:冷战时期在水下执行核战备巡航的潜艇不是接到指令才发射核武器,而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收到约定的“安全”代码,就可以直接发射核武器...

全武装挂载,核战备待命的B-52轰炸机。

同样的核反击思路,美国人也贯彻如是。

B-52轰炸机通过空中加油可以连续几十个小时的执行核战备任务,但反应速度还不够快;B-58、B-70这样的超音速轰炸机虽然突防效果不错,但又不能持续飞行——发动机受不了啊。

两者的优势能不能结合呢?当然!

“冥王星”核动力、超音速巡航导弹

提高燃气加力压缩比的涡喷发动机或者更简单粗暴的冲压发动机早就能实现超音速飞行了,唯一制约航程是燃料,换成核反应堆供能不就“没问题”了。与核动力飞机不同,无人驾驶的导弹根本不用考虑反应堆辐射泄漏的问题,甚至省去了常规的热回路,直接从裂变反应堆里导出热能驱动冲压发动机,加热、压缩空气再喷出去就飞了。

正在进行风洞实验的“冥王星”。

巡航速度3马赫、持续工作时间至少6个小时。为什么叫“冥王星”?因为研发人员开玩笑这东西只要加足了核燃料就能一直飞到太阳系的边缘去!

巧合的是:“冥王星”导弹计划的启动和前苏联A-35反导系统研发是同一年——既然你能用核弹毁灭高空来袭的一切目标,那我就用低空飞行的超音速巡航导弹刺穿你的防线。

“冥王星”发射时反应堆已经预热,先靠4具助推火箭加速到2倍音速,只要冲压发动机一启动,后面就不用再管了。

1961年和1964年,计划用于“冥王星”的核动力冲压发动机两次地面试机,很成功,完全可以一直飞出太阳系,只要太空里有空气。

尽管反应堆已经做的够小了,但“冥王星”的尺寸还是超过一架中型轰炸机的体格,足足可以搭载26枚分导式热核弹头!美军的计划就是把这玩意儿当成是无人驾驶的核轰炸机在洲际间持续战备巡航——就这么一直在天上飞着等待指令,一批核燃料耗尽了掉海里再发射一批...

地面试车的核动力冲压发动机,尽管只开机了5分钟,整个实验场的放射性指数已经爆表。

但是科学家们不干了,这玩意儿是直接用核裂变反应加热空气的,喷出来的全是高度放射性的尾流,按照军方这么个搞法,还没等到核战争爆发呢,用不了几年整个地球就没有不被核辐射的空气了!

正所谓“冥王星”过处寸草不生!

所幸,最终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作者写这一期的时候,北约那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秘书长正大放厥词“要求”中国放弃继续发展核武器,连国内的个别舔狗“砖家”也站台附和——什么“中国只有无核才能取信西方”??

我&※#!我就不说脏话了,要响应国家净化网络的号召。

看看冷战时期美、苏两个核大国是如何疯狂地开展核竞赛——我辈取信于人,人可有信于我?

和平来之不易,从我们80后这辈人出生开始,国家高速发展,已经没有“落后就要挨打”的紧迫感了。很多青年一代或许已经忘记在朝鲜战争、金门危机、中国第一次原子弹试验前夜、北部湾事件、珍宝岛冲突的时候,核大国都曾经认真策划过对新生的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把我们的发展、核工业扼杀在摇篮里,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变成“历史”。

那些憧憬着“西方的月亮很好、很圆”的国人就没有搞清楚一个事实,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所谓“普世价值”是希望他们自己越来越好,并不是让你们其他国家都“共同美好”。

地球上的发展程度都不一致了,西方世界的优越感又从何而来?

1964年,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后,时任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发表全国电视讲话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你们扔核弹的飞机叫“和平缔造者”,我们搞核武器就是“黑暗”的...这就是西方国家的理论。

最后还是几位革命先驱的名言结尾吧:

陈毅元帅当年曾对科研人员说“你们尽快把原子弹搞出来,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子才硬!”

聂荣臻元帅得知中国首次氢弹试爆当量计算为300万吨时,喃喃自语道“300万吨!够了,有了这个数,国家的发展就有保障。”

毛主席说过“战争——这个人类相互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要把它消灭的...但是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

(本期完)

    标签:
    评论信息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