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菌中毒接诊量同比下降 食用野生菌仍需谨慎
进入7月的雨季,对于云南人来说,最喜欢的美食莫过于野生菌了,但是如果食用不谨慎,就很容易中毒。每年一到野生菌上市的时候,不少医院急诊每天都会接诊到不少食菌中毒的患者,眼下正值食菌旺季,是否也是急诊的旺季呢?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杨春爱:“主要是因为天气比较干燥,然后可能菌子生长地比较慢,因为媒体报道、政府宣传力度也比较大,然后中毒的人数就比去年明显下降了。今年七月份以来我们科总共就收了110例左右的病人跟去年相比明显下降。”
杨主任说,今年食菌中毒的人数相比去年下降大约50%。目前中毒最多的以云南人喜爱的见手青、牛肝菌为主,也有少数不常见的毒菌子。医生提醒即便食菌中毒的数量有所下降,大家仍然不可掉以轻心。
野生菌中毒并非只有大家熟知的产生幻觉, 由于野生菌中毒症状不同,严重的会引发脏器衰竭致死,且剧毒类的菌子相关医疗费用都很昂贵,由此也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杨春爱:“现在菌子中毒没有特效治疗的解药,它一般都是对症支持治疗。首选就是血液净化,血液净化它费用就比较高,而且它虽然说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会有死亡的病例发生。”
医生介绍,大部分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人都是自己采摘烹饪导致的,所以建议大家不要随意采摘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更不要凉拌野着吃。
在烹饪时尽量避免多种野生菌混合加工,同时不要食用隔夜野生菌。如果食用野生菌后有出现幻觉、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增设有毒野生菌展柜 方便群众辨别剧毒菌
近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在急诊科门口新增了一个有毒野生菌展示柜,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20多种专门定制的有毒野生菌模型,加上一旁张贴的云南常见毒菌科普海报,让大家能很直观的了解有毒野生菌。
在现场,不时有患者和家属驻足观看。
市民:“对身体好啊,还有对安全这些。”
市民:“这些该吃的不该吃的,大概就知道了。这里又是医院经常有病人来看,这种就更直观了。”
医院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让外省游客辨别有毒野生菌,也让更多云南人能“听劝”,不要误食毒菌。急诊科特意定制了这些有毒野生菌模型,配合宣传海报,以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如果有患者说不清楚自己误食什么菌中毒,也可以通过海报和模型来辨认,方便医生对症治疗。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宫冰 急诊内科:“首先现在是一个旅游的旺季,很多外地的游客来的时候他们也会有一种猎奇的心理,想要尝试一下野生菌。也是给他们做一个宣传科普,哪些是能吃的哪些是不能吃的。第二个是我们云南本地人,每年劝、每年都还要再尝试,所以我们也是再次反复的宣教,希望他们把这些毒蘑菇印在脑海里面,避免一些中毒事件的发生。”
记者注意到,展柜里的都是云南最常见的有毒野生菌,比如致命鹅膏、淡红鹅膏、灰花纹鹅膏、毒蝇鹅膏、粉黄肉牛肝菌、亚稀褶红菇等。其中有几种鹅膏菌外观与鸡枞十分相似。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宫冰 急诊内科:“鉴别鹅膏类的菌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我们叫戴帽、穿裙、穿靴。一般如果你看到这里有一个菌环下面有一个菌托,那你就可以识别出来它是一个鹅膏。但是这不是100%有效,因为不是所有的鹅膏类都有这三个特点。其次这个菌环它是很容易脱落的,所以一定要认真确定100%,这是可食用的鸡枞我们才食用,如果你不确定只是觉得像,那我们就不要冒这个风险。”
医生说,鹅膏中的毒素“α-毒伞肽”,口服半致死剂量是每千克体重0.1毫克,也就是吃上一两朵基本就“躺板板”了,一旦入口没有任何解药,无论药物、血液净化等治疗方式,治疗效果都十分有限。另外,像大家爱吃的见手青,虽然毒素可以在高温烹饪后被降解,但多餐连续食用还是可能导致中毒,因此要注意控制食用量。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宫冰 急诊内科:“(发现中毒可以)大量的饮水,用口服洗胃的办法把你吃的东西吐出来。甚至你可以吃少许的泻药,把毒素排出来也是可以的。这些都是你从家到医院路上,可以自救的一个措施。”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编辑:李莹娜
编审:林帅超
终审:唐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