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物资不救灾民,宁愿过期也不发放。这是7月29日在网上被网友热议的一件事,这件事发生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荆平村。
据新京报报道,有稷山县荆平村的村民称,该村有大量面粉方便面等救灾物资被弃山沟,原因是这部分救灾物资存放的时间过长。
据了解,2021年10月,受汾河40年来最大洪峰过境影响,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荆平村连续5日处于洪水淹没中。
当时,尽管为抵御洪水,村里曾组织村民连设三道防线,但最终还是难抵洪水涌入,许多村民的家还是淹了。
为了解决受灾村民的吃住问题,许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纷纷解囊,为受灾的村民送去了大量急需的生活物资。其中就包括了此次被曝光出来丢弃在山沟内的面粉、方便面。
可以说,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为当时遭受洪水的荆平村村民带去的不仅是他们的绵薄之力,更让当地村民感受到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的温情。
当时究竟有多少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对遭受洪水袭击的荆平村进行了捐赠,由于新闻没有报道,目前不得而知。不过从该村受灾近两年后仍有大批物资因过期而被丢弃一事来看,当年的捐赠应该不是个小数目。
其实,当年受灾的荆平村得到了除白面方便面等物资外,还有棉被和大衣等。这次被曝光出来丢弃的主要是能解燃眉之急的食品物资。从新闻报道里的图片中可以看出,被丢弃的方便面用编织袋装得满满的足足有数十大袋之多,而据村民反映,丢弃的面粉则有一吨左右。
这么多的生活物资就这样丢弃,不仅浪费,更是对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爱心的践踏。
据该村村委会主任说,丢弃的捐赠面粉和方便面均已过期,不是我们故意不发。
村委会主任的这句话模棱两可,可以认为当初捐赠来的面粉和方便面似乎都是过期的,也可以认为是存放的时间太长导致这些物资过期。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当初献爱心的企业和个人故意以次充好捐助了大量过期食品还是当地村委会故意压着这些物资没有发放到村民手中以至于过期后,无法处理才丢弃的呢?
据稷山县人民政府网消息,针对此次稷峰镇荆平村丢弃救灾物资的情况,主要是由于部分捐赠的食品在收到时就属于临期产品,群众不愿接收,导致这些物资在村委库房长期存放,未得到妥善处置。
因此,镇政府对荆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鲍华安及相关工作人员作出了处理,扣发鲍华安第二季度绩效工资。
从新闻报道到镇政府作出处理结果不足一天时间来看,当地回应还是比较及时的。但是,还有疑点需要当地澄清。
在镇政府的情况说明里说,这批物资是由于当地受灾群众不愿接收才导致物资存放过期的。那么问题来了,捐赠的物资里有部分旧衣服,当地村民因为衣服旧的原因不肯接受或可情有可原,但作为仅仅只是属于临期产品的部分食品也不肯接受就有些令人不解了。
临期食品不等于过期食品。在当时遭受水灾房屋被淹的重大损失,重建家园之际,居然还有群众会对没有过期的食品挑三拣四,挑肥拣瘦,指指点点,怎么都让人难以理解。
因此,如果当地不想背负甩锅的责任,我认为仅凭一纸情况说明不足以说明问题。从目前国家的食品安全相关条例来看,无论是被丢弃的方便面还是被丢弃的面粉,其包装上都应该有明显的生产日期,将这些被丢弃物资的生产日期写进情况说明里,岂不是更有说服力?
捐助的物资是不是临期产品,这都是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善举。所以稷峰镇不能仅凭这么轻描淡写的一纸没有说服力的情况说明就将此事善后。我认为唯有摆出证据才能平复质疑。
中国有句古话,暴殄天物,要遭天谴,吃馒头还要剥皮的行为是极其不道德的事。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希望此事能够得到稷峰镇的重视,尽快将这批临期产品的相关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公布出来。
这不仅是对受捐村民的交代,更是对捐助这些物资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一个交代。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希望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温情不会因为这次事件而被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