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表明身份,三年资深雨吹,再说结论,雨菲大帝值得这场胜利。
背景铺垫:曾经的中国羽毛球队,女子项目优势远远大于男子项目,女双更是自1996年葛菲顾俊在亚特兰大夺金以来,连续5届奥运会夺冠,16年在里约,于洋唐渊渟组合也是半决赛打的让人恼火,宣告了中国羽毛球女双正式走下神坛。而也是在同一届奥运会上,卫冕冠军李雪芮在半决赛对阵后来的冠军西班牙人马琳不慎受伤(据网友,是膝盖十字韧带受伤),揭开了中国羽毛球又一块伤疤。
在2016年里约之后,2017-2019年三届羽毛球世锦赛,女单冠军分别被日本的奥原希望,西班牙的马琳以及印度的辛杜获得,中国队甚至在这三届世锦赛上没有人进入女单决赛。
这个奥运周期,中国队的女单一直是非常薄弱的一环。88-90年出生的王适娴和王仪涵在在里约后退役,91年出生的李雪芮在里约后伤退,尽管治疗后回归赛场,但是状态已经无法与世界一流高手抗衡(这里特别点名一下18年尤伯杯半决赛2:3输给泰国那一场,为什么要把李雪芮这样的老将推到决胜场去,那场比赛真的泪目,还没有伤愈回归的老将迈着艰难的步伐,全靠手上的功夫得分,但无法移动终究不能在羽毛球场上取胜,最终成为了李雪芮这位顶级女单选手的绝唱),而92-96年龄段只有孙瑜一位可以上场,也在17年世锦赛后逐渐销声匿迹,所以这个奥运周期,其实是被迫把97-98年的陈雨菲、何冰娇往上顶,【中国羽毛球队也像日本一样,被迫进行了断代培养】,97年出生的何冰娇,98年出生的陈雨菲被寄予厚望,接下中国女单的接力棒。
可是此时的国际羽坛已经早就不是中国队的天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进攻流:西班牙马琳(不讲理的进攻突击);印度的辛杜(身高手长,不讲理的进攻突击)技巧流:中国台北的戴资颖(极具隐蔽性的假动作);泰国的因达农(18岁成为世锦赛女单冠军,绝对的手上感觉)防守流:日本的山口茜和奥原希望(让人绝望的灵活脚步和体力)她们特长突出,各有优势,在世界女单赛场上你来我往,坦白说,这段时间也是世界女单比赛不确定性最长的一段时间,没有人有绝对的优势和把握能拿下金牌,甚至是进入决赛(有段时间戴资颖有比较强的统治力,但大赛也时常被爆冷),争夺越激烈,比赛也越好看。
而在这段堪称战国时期一样的女单赛场,中国选手多数情况下都是看客,17年陈雨菲进入半决赛输给辛杜,18年何冰娇进入半决赛输给马琳,19年陈雨菲进入半决赛再次输给辛杜,而在全英、世界羽联总决赛等其他国际大赛中,也鲜有中国女单选手夺冠,甚至进入决赛。
好在这一个周期的不破不立还是有了一些收获,我们能看到陈雨菲的状态稳定提升,整个人的能力在2019年来到了一个新的平台,19年初的全英赛决赛战胜戴资颖夺冠,是一个心魔的破除,当年的苏杯作为中国队的女单主力,也在决赛中打的日本队山口茜直接决胜局崩盘,更重要的是,在这场90分钟的鏖战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女单的领军人物(没错,就成绩而言,陈雨菲已经悄悄的成为了这个周期中国女单的领军人物,尽管那时她才21岁)的大赛气质和自信,再到后来在19年澳公把奥原希望打成奥园绝望,在港公决赛击败因达农,在总决赛击败辛杜并最终战胜戴资颖夺得19年的总决赛女单冠军,这一年,陈雨菲已经把世界一流高手赢了个遍,世界排名也一度来到过第一位。
至此,中国女单正式进入陈雨菲的时代,但世界女单,还是群狼环伺,并没有绝对把握。
因此这届奥运会之前,羽毛球迷对于中国女单的期待,就是尽量进入四强,尽量争取奖牌。
但这届奥运会上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何冰娇(尽管铜牌争夺战输给了辛杜,但我后面还是要开个帖子好好夸一下),更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有统治力的雨菲大帝。
从这场决赛的赛前交手战绩来说,此前双方交手战绩是陈雨菲3胜15负明显劣势,但19年以来的交手战绩则是3胜4负陈雨菲稍处下风,这场球注定是逆风球。
从比赛进程来看,全场陈雨菲也较为被动,多数情况下处于防守反击状态,少数的主动出击效果也一般,很少打出类似19年全英决赛的那种具备极强突然性的头顶或正手劈杀对角(我一直觉得这个是陈雨菲的绝活),而战术上看,她的战术更像是顶住戴资颖的进攻,伺机反攻或者等待对手失误,而第一局的进程显示这个战术基本奏效,戴资颖在局末阶段出现较多失误,陈雨菲21:18拿下这一局。
第二局前半段也基本按照这一路径来走,戴资颖很难突破陈雨菲的防守,尽管四方球大角度调动陈雨菲,但是陈雨菲的回球质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状态,戴资颖心态越发急躁,陈雨菲11:8领先进入局休,回来以后戴资颖的节奏有了明显的较快,陈雨菲防守中失误增多,尤其是画面上方的场地应该是有些顺风,陈雨菲在这一局有多个底线回球出界,而这一局比赛最重要的一个球是18-19这个球,戴资颖挑球压了一点点边线拿到了这一分,也拿到了局点,其实我认为如果这个时候陈雨菲将比分扳平到19-19,戴资颖后面是很难顶得住的,但无奈让戴资颖拿到了两个局点,陈雨菲挽救一个之后回球出界,戴资颖扳回一局。
以前我们经常诟病我们的女单经常在第三局崩盘,无论是陈雨菲还是何冰娇,无论是因为技术、体力还是心理状态,以前一到第三局胜率就大幅下降,那时我们总是容易忘记她们才20岁,技术、体力和心理都没有能到成熟的状态,我们经常批评,却不曾想过她们也需要时间来成长。
这一届奥运会,我们就看到了更加成熟的陈雨菲(和何冰娇),被一个有些运气的压线球带走了第二局,陈雨菲并没有慌乱,第三局一上来稳扎稳打,倒是戴资颖此时出现了体能和心理上的双重考验,连续失误,11-6,陈雨菲领先进入局休。戴资颖回来以后明显加强了进攻的速度,陈雨菲眼看要顶不住了,比分的领先也一度被追至只差1分,可是这个时候的陈雨菲已经非常平稳,得分以后给自己鼓劲,丢分了也显得很平静,不会懊恼,不会怪罪于其他,稳定的心理状态也反映在技术动作上,戴资颖最后连续放网失误,陈雨菲拿到了最后一分,加冕桂冠。
如何评价陈雨菲的表现呢,她以23岁的年纪,在奥运会的决赛赛场上,面对强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技术特点,实现了自己赛前既定的行之有效的战术思路,在领先时保持稳定,在落后时不急不躁,坚定而勇敢的与世界上公认的技巧性代表拼网前处理,用坚韧的防守让对手先崩盘,我不敢像乒乓球一样(世界乒坛迎来了陈梦的时代)说世界羽坛迎来了陈雨菲的时代,但我必须要说,今天的陈雨菲,谁想赢她都要耗费九牛二虎之力。
有朋友说他看好陈雨菲成为中国队的领军人物,我回复他说,
陈雨菲,早就是了。